这次疫情对以后建筑设计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设计方向会不会产生什么很大的影响  

已邀请:

CAD小苏 - 专注所以信赖!

赞同来自:

本文约3148字 阅读时间约10分钟



本文包含内容(按需阅读):

一. 模块化、集约化的建筑形式

二.“自给自足”

三.空间功能灵活切换

四.“绿色时间”



引言

今年新冠肺炎的爆发给全球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治理等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加速更新迭代和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社会经济逐步转型,这对于产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然,建筑行业也在面临相同的境遇。许多建筑设计师们也试图汲取这次经验,思考如何使建筑在未来应对病毒传播方面更具防御性,并通过科技更好的与建筑结合,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人居空间和更加安全、更加可持续化的城市环境。本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针对传染病的建筑干预措施的想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开拓新的设计思路~


众所周知,病毒的大规模爆发已然不是第一次了。21世纪时已经出现了“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禽流感和猪流感等可怕的传染性病毒。人们只能通过保持距离、避免涉足公共场所来抵制病毒传播。那么面对这可怕的传染疾病,应该如何设计未来的建筑和城市,可以满足人们户外活动的同时保障高度的健康安全呢?

其实针对传染病的建筑干预措施早在十九世纪就有建筑师提出,而不少现代建筑的应用也正体了那个时期防御传染病传播的结果。1882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发现了结核病的病原菌——结核杆菌,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结核病在全球广泛流行。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才不断发现抗结核药物,使流行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在当时,设计的建筑被视为不健康的,阴暗潮湿的角落都是病菌滋生的培养皿。而现代建筑恰恰通过底层架空、屋顶花园和开设长窗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良好通风、采光和满足运动需求的健康、卫生的人居环境,甚至被当作预防甚至治愈结核病的方式之一。


柯布在《光辉城市》中提出,通过底层架空使建筑与自然地面分离,从而使建筑远离“疾病滋生的潮湿的地面”,并将屋顶设计成可以沐浴阳光和进行运动的花园。为了强调这一点,他还在书中提出了“精确呼吸”的概念,使室内空气不断循环更新,从而适合人体呼吸。传统的开窗方式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大落地窗和玻璃幕墙,让建筑引入足够的阳光。


当我们继续去追寻现代建筑师脚步时,不难发现相似之处。从柯布的《光辉城市》到齐格弗里德·吉迪恩(Siegfried Giedion)《解放的住宅》(Befreites Wohnen),再到理查德·波克(Richard Docker)1927年的《露台类型》(Terrassen Type),都展现了建筑师对阳光、空气与开敞空间的重视和追求。那么学习完大师的经验过后,接下来小编带大家分析一些具体案例,探索在传染病背景下未来建筑和城市新的应对思路和设计想法。


01 模块化、集约化的建筑形式

建筑的模块单元化、标准化、组装式的构建形式可以大大提升施工效率,从而缩短施工周期,而集约化的建筑模块结构形式较为灵活,利于组装搭建。在病毒流行期间,便于组建,并且在疫情过后方便拆除。更多的,经过消毒之后建筑构件还可以反复使用,最后可以集中处理,既节约了资源也有效的实现了应急救援。2014年,西非爆发大规模埃博拉疫情。为了快速建立医疗中心,以容纳更多的患者,建筑师乔治·曼(George Mann)在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发起了病房的设计项目。其中一个学生设计了一个蜂巢式结构的病房单元,考虑到西非潮湿的气候,他将建筑构件设计成可以组装的板片,同时还提供了供水装置和电能。其中还包括为看护人设计的可呼吸太空服以及一系列需要的工具。

最近,也有许多建筑师就这次疫情针对医疗类建筑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比如由KOTKO设计的数控应急医疗模块。这是一种含有CNC-MEM 技术的医疗建筑模块。该项目由六块胶合板辅以少量其它材料建成,其建筑板块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切割,并在十分钟内组装完毕。模块可以根据场地变化而灵活地改变组装方式,从而满足使用需求。这种模块化的建筑可以很好地科技手段相结合,实现能源供给,满足更多人性化的需求。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建筑能够有效的隔绝病毒、避免交叉传播,从而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那么在疫情之下,建筑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实现“自给自足”呢?



02“自给自足”

建筑的 “自给自足”指的是不依靠外界供给,而是自身具有完整的循环体系,利用水、太阳能、风能等能源转化为人们所需要的资源,满足各类生活所需。在疫情期间,为了将危险缩小至最小化,全国乃至全球进入紧急封闭状态,高度全球化的地球村分裂成一个个“孤岛式”的疫情防控体系。然而全球化本身会导致风险。所以为了规避风险,未来建筑与城市实现自给自足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这个项目名为“细胞房子”,整个房子是一个可以自主运行的住宅,为了可以提供饮用的水源,建筑屋顶设有太阳能采光板,同时还有一个雨水收集和净化系统。收集并净化后的水收集到建筑底部的两个水箱中,一个用来供给日常用水,另一个用于太阳加热保温。项目本身有效地利用了太阳能和降水资源为建筑中的人们提供饮用水,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循环系统。以这个案例作为参考,我们可以继续思考在被紧急隔离的状态下,单体住宅如何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接下来的案例介绍的是一个多功能综合体摩天大楼的概念设计。这是由意大利建筑师Piero Lissoni的工作室为纽约设计的一所概念性摩天大楼,名为“Skylines”,是专门针对这次疫情研究设计的一个具有独立自主能力的社区。

整个建筑包含了学校、教育设施、办公和Co-working Space、住宅和医院等功能,还有无土种植的农场以及绿化的空间。建筑的底层主要是面对大众的公共和文化设施,往上则是无土种植的菜园、教育和应急的医疗设施,再往上便是办公空间,最高层是住宅,拥有安静环境的同时,可以俯瞰整个城市景观

整个建筑是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回收能源的设备将太阳能和风能,转化成电能供人们使用,收集的雨水用于灌溉,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湿度,形成微气候改善环境,也阻挡了阳光和噪音。而利用雨水灌溉的植物,生长成树木和灌木林,从而形成垂直城市森林,使建筑沉浸在绿色空间中。美化城市空间的同时,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


由此看来,一个好的具有防御性的建筑不仅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进入 “暂停模式”,对外界有屏障和连接的作用,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弹性,即在解除“暂停模式”后,同样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区,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


03 空间功能灵活切换

建筑物和空间原本都有各自特定的实用功能。但是这次疫情爆发的期间,原本的明确功能属性变得开始模糊:医院的普通病房用于传染病患者;一些酒店和住宅也变成了轻症患者的隔离空间;住宅变成远程办公的工作空间。基于这些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合规性地切换空间功能属性(日常⇋灾害时期)来节约很大一部分空间资源,避免过度投资,有助于增强社会的韧性。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日本的居住文化,根据使用需求,通过开关隔扇改变房间的大小或是将卧室的床折叠起来,将大空间用于聚会等。

对此已经有人对未来家庭建筑概念提出假想。该项目设计者通过一个折叠而成的纸模型展示了一个家庭空间的创意。组成模型的每一个拼接纸片定义了一项家庭活动比如洗澡、睡觉、工作、生活和用餐等,每个表面和家具的使用融合在一起,因此连续的表面也造成了空间和功能上的连续性。

这个设计概念让我们对房屋类型和家庭空间有了新的理解,这种具有功能“适配性”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空间,同时可以将“居家办公”这种模式进一步推进和利用,未来,将对于办公模式革新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04“绿色时间”

在疫情期间,能够大量的接触绿植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荷兰建筑事务所UNStudio建筑师塔塔里(Marianthi Tatari)说,“每天20分钟‘绿色时间’有助于我们用健康和仁爱的态度对待目前的情况。”而且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是建筑一直探讨的主题。接下来这个项目设计师创造了一种新的“窄住宅”类型,它被绿色植物所包裹覆盖,使得建筑立面也成为一种城市景观。屋顶的共享露台使人们在观赏绿植的同时提供可活动的共享空间。而住宅处于公园和街道之间,既是城市立面也是公园的自然边界,为公共空间带来了福祉。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思路,大家可以作为参考。由此可见,针对传染病的建筑干预措设计可以从模块化的建筑形式、灵活的建筑功能、建筑的自给自足以及绿色空间入手,从而实现与“病”共存的最佳状态。然而,新冠疫情已然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热门话题,可以探讨和深思的内容还有很多。那么大家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发掘未来建筑和城市设计更多的可能性。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对于建筑设计有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作者:IMPACT STUDI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776121/answer/1514270179
来源:知乎


该问题目前已经被锁定, 无法添加新回复